但庄子在那个时代,是另类的愤世者,他认为天下沉浊,不可说严肃认真的话,故用三言即寓言、重言、卮言作意见表达,剽剥儒墨、鄙薄诸侯、轻视贪图名利的人,让人看到他处世的洒脱自由。
擒濠之后的阳明,他的盖世之功非但未得任何肯定与奖励,反而遭到内官在君前的恶毒诋毁,在暗结宸濠、目无君上、必反等被罗织的六大罪名之下,阳明处于君疑的处境,随时有杀身灭门之祸,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士大夫所遭遇到的最险恶的人生处境。早在正德十一年阳明受命巡抚南赣时,他的朋友即预言阳明此行必立事功,人问何以知之,他说吾触之不动矣。
二程亦云:君子莫大于正其气,欲正其气,莫若正其志。只有真正了解阳明正德末年经历的巨大人生困境,和面对的严峻的生存考验,我们才能了解良知的学说对阳明自己早已超出了纯粹伦理的意义,而涵有生存意义上的智慧与力量。后来他在答黄绾论良知书中也说:彼此但见微有动气处,即须提起致良知话头,互相规切。其志既正,则虽热不烦,虽寒不栗,无所怒,无所喜,无所取,去就犹是,死生犹是,夫是之谓不动心。这绝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境界,尽管人的心理的先天素质与定力不同,不动心的境界作为主体性的成熟和内在力量的表现,是需要修养锻炼而后才能达到的境界。
正如李翱所说,自孟子以来,儒家并没有忽视对这一种境界的追求。阳明自己谪居龙场时曾经历过这种经验,他当时于一切得失荣辱皆能超脱,惟生死一念尚不能遣于心,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。杨慎序其书:《周易象旨》一书,兼采众家之说,而多象数为主,亦北海、考亭之遗意也。
《周易》居六经之首,而易学有在蜀之称。由于卷帙过大当时刊刻不易,后经江都李衡删其精华而成《周易义海撮要》行世。民国简阳刘子华《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》,兼及天文,会通《易》学阐释与自然科学,运用八卦的逻辑结构分析太阳系,以八卦配星球,得出尚存一颗当时还未被认证的行星的预言,震惊当时欧洲。似乎卦气说也与蜀人有关。
兼容并包,有利于《易》学史研究巴蜀《易》学家喜为集注集解,保存了大量古《易》旧说,对学史研究和返本开新都有助益。宋代眉山苏轼、陵州(今仁寿)龙昌期等人儒道汇通,杂引禅学。
幸而先有益州阴弘道撰《周易新论传疏》,杂采子夏、孟喜等十八家之说,参订其长,合七十二篇,于《易》有助云。全祖望亦谓程子尝言‘《易》学多在蜀中,后三百年而蜀又以来《易》名于天下。该书系现存最早集解性《易》书,是研究汉代《易》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,隋唐以前《易》学诸书逸不传者,赖此犹见其一二,千百年后学者,得考见画卦之本旨者,惟赖此书之存耳,俾古人象数之说,得以绵延,至今弗绝,则此编之力居多。其起伏脉络,大致经历了大禹《连山》奠基易学,商瞿与博士传承《周易》,汉代转型,蜀汉两晋变异,南北朝延续与依仿,隋唐五代统一,两宋鼎盛,元明清初因袭与创新,晚清民国汇通中西古今等阶段。
王长文系蜀汉犍为太守王颙之子,其仿《周易》作《通玄经》4篇,有《文言》《卦象》可用以卜筮,时人比于《太玄》。元明是象义汉宋结合,黄泽、王申子、赵采、熊过、来知德是其代表。《连山》后世失佚,但其残文断句尚见于注疏所引。田何在中原传《易》时,胡安亦在蜀中传《易》,二人时代应相距不远。
稍晚蜀人赵宾持论巧慧,《易》家不能难,云受(授)孟喜,喜为名之。考察巴蜀文献,对探讨《易经》起源无疑具有参考价值。
程颐说《易》学在蜀,全祖望谓甚矣蜀之多《易》也,姜国伊撰《易学在蜀赋》,刘咸炘称《易》学在蜀,犹诗之有唐,谢无量撰有《蜀易系传》及续篇,当代学人也对巴蜀《易》学源流进行过考述,学界已形成巴蜀《易》学概念。张守节《正义》:禹生于茂州汶川县,本冉陇国,皆西羌。
熙宁间,成都房审权撰《周易义海》100卷,他鉴于自汉至今,专门学不啻千百家,或泥阴阳,或拘象数,或推之于互体,或失之于虚无,于是集郑玄至王安石百家,摘其专明人事、羽翼吾道者为一编。 (作者:舒大刚,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《巴蜀全书》首席专家、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。孔子晚而喜《易》,读之韦编三绝,遂作《十翼》,然后《易》学大兴。晚清中西古今结合,刘沅、杨国桢、廖平、尹昌衡、刘子华等是其代表。谢无量《蜀学会叙》称偶见宋刻本《景文集》有宋祁所作《成都先贤赞》,认为慎说良信,因谓《周易》之传始在蜀。传曰‘禹生自西羌是也。
如汉代成都严遵《易》《老》兼治,《华阳国志》载其雅性澹泊,学业加妙,专精《大易》,耽于《老》《庄》。裴骃《集解》引皇甫谧言:《孟子》称禹生石纽,西夷人也。
至于《子华子》:出于一,立于两,成于三,《连山》以之而呈形。《周易·系辞传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……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,即伏羲画八卦的史影,自后又经神农重为六十四卦(郑玄说),文王、周公拟定卦辞爻辞,于是《周易》经文始成。
杨慎考宋罗泌《路史》与王象之《舆地纪胜》,认为瞿上城在成都双流。蒲江魏了翁《周易集义》广辑宋《易》,取濂洛以来大儒《易》说16家汇为一编,保存《易》说(如杨时、吕大临诸家多已亡佚)和旧版(宋刻)最多,无异宋《易》渊海。
宋代陈抟(字图南,自称西蜀崇龛人,属今安岳)《易龙图》倡言先天、无极、河图、洛书之学,用黑白点子解释《易》卦起源,以为龙马所负之图,开启宋代图书《易》学先河,后来种放、穆修、李之才、邵雍、范谔昌、刘牧、黄晞,直到南宋朱熹等人,递相传授,影响中国《易》学十分深远。绵延不绝,有利于学脉厘清巴蜀《易》学源远流长,名家名著时有产生,《史记》载孔子传《易》于(商)瞿,说者谓《十翼》即商瞿所传,《文言传》中何谓也和子曰等处,皆瞿与夫子问答之词(明丰坊)。文王曰《周易》,人易也,始有书矣。汉初,隐士胡安亦居临邛白鹤山传经,司马相如曾从之问《易》,其时约在文帝末年(公元157年)前。
数传至汉初田何,田何传《易》于王同、周王孙、丁宽、服生,王同传《易》于杨何,杨何于元光元年(公元前134年)征为中大夫,武帝立五经博士,可见商瞿为博士《易》祖。元代资州黄泽《易学滥觞》大旨谓王弼之废象数,遁于玄虚。
汪璐,课题组成员、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) 进入专题: 易学 。元人王申子云此二《图》不知希夷以前何所托,至希夷始出,亦已奇矣,当为其首创。
《太玄经》《通玄经》《元包》在《易》学传承的基础上,表现出仿圣拟经的开放性和创新性。唐李鼎祚《周易集解》集汉《易》大成,宋有陈抟《易龙图》开图书《易》学先河,龙昌期《三教圆通》又以《易》会通三教,苏轼《东坡易传》多言人事,房审权《周易义海》汇集汉宋《易》说多达百卷,魏了翁《周易要义》《周易集义》更是兼治汉、宋,成一大渊海。
若追溯《易》学源头,或许与西部有关。使三易与三才结合起来,这种天、地、人三方结构的思维模式,与古蜀崇拜天皇、地皇、人皇、扬雄《太玄》分立天玄、地玄、人玄、唐慎微传《神农本草经》划分天药、地药、人药一样,都是蜀人固有的思想框架。谢无量《蜀学会叙》谓《连山》,禹制之,是合乎情理和逻辑的。郑玄有神农重易夏易曰《连山》等说法。
其解经专重说理,潘雨廷谓其理多可取。皇甫谧《帝王世纪》引《连山易》:禹娶涂山之子,名曰攸女,生余(余即启或均)是也。
汉代郫县扬雄、三国广汉郪(今三台)人王长文、后周什邡卫元嵩,皆是模拟《易经》以创新说。作为中华《易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巴蜀《易》学源远流长、博大包容、开放创新等特征,对《易》学探源、学脉梳理、旧学反思、创造创新等,都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。
扬雄少时曾从严遵问学,以为经莫大于《易》,故作《太玄》,张行成云《太玄》义取于《连山》。可见《连山》佚文含有夏代故实,应与禹制作(或其后人补作)有关。